中国家庭微观进步调查是干嘛(mà)的——2017CGPiS
发布时间:2018-10-09 浏览量:

  中国真实进步围观调查旨在通过问卷访问的形式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0余户的数据,以期构建巨大的数据库,为GPI测算和学术研究提供丰富可靠的数据支持。简单的说就是走进每家每户,去听他们的故事,了解那不为人知的社会的形形色色。

 

王阿姨,36岁

  住在一个仅20平米的并不宽敞的小室内。为了见她我们在那栋日本人建于约一百年前的房子门口苦苦等待,多次踩着随时可能塌陷的地板上楼敲门却迟迟未有人应门。在那房子的一楼我们遇到了并非我们的受访户的一位大叔,在了解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后热情的将我们迎进了他家。招呼我们坐下后一边赞扬着我们的这种调研行为一边诉说着自己的苦衷。他指着为了防止塌陷而贴满胶带的地面(这也许不太管用),以及由于房屋老化而逐渐脱落的墙皮,眼中流露出不满与无奈。由于队长通知收队,我们便没有再继续听下去老人家的演讲。

  

  

  第二天王阿姨早早的来到居委会等我们,她体型丰满行动迟缓,经过一番交流后得知她患有天生的智力缺陷。一旁的儿子还在念小学,但也许是由于家庭的原因流露出一种同龄人远没有的成熟与稳重。访问过程中每当有家中经济问题时,比如每月伙食费呀、水费电费呀他总是能比妈妈记得更清楚。这天他五点半就起床去游泳,结束后和妈妈一起来接受我们的访问。

 

“谈到自己的工作时,阿姨忍不住讲起来自己的故事。”

  “我一开始和父母一起经营一个小卖铺,后来父母去世了,就在公园附近摆摆小摊,卖点小孩儿们玩的东西。我做不了啥体力活,所以就有时候帮帮忙啥的,每月拿个一千来块钱够我母子俩花就行了。”

  

  

  

       也许一千多块钱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分分钟的消费支出,但对王阿姨来说,这寄托着一家人生活的希望。想到住房、教育、医疗的资金需要,我们不禁为阿姨的勤俭节约深深打动。一旁的孩子趁着我访的时候和我的搭档一起玩起了王者荣耀(笑),看着他的聪明劲,我对他的教育情况颇感兴趣,正巧到了教育部分的题。

 

       “孩子在这儿划片儿上的是挺好的公立小学,有时候虽然会补补课但基本不收费。之前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有一段成绩下滑,我教不了他啊,但老师和居委会主任都很关心。主任要求我每天把孩子带过来自习两小时才能玩,这学期又重新考到了前几名,直到现在暑假他还是每天来学习俩小时。他一直很喜欢游泳,暑假其他时段的课他都上过了,所以现在早起七点到九点去。”

  

  

 

“其实每当和家长们聊起孩子教育,就没法不给现在的孩子们点赞。”

       他们虽大都上的是公立学校,享受的是义务教育,然而在这学校课程之外又额外上了许多补习班。虽然我从小也是上着补习班一路走来,但那时上这些班的人并不是特别多,看到别的小孩儿在玩我并不想继续去学习。然而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天天泡在补习班中,不仅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连孩子自己也不愿比别人差。于是比谁上的课多、比谁的成绩好成了孩子们的“攀比”。甚至于上大课的孩子看到上一对一的孩子都会心生不满。有家长提到,虽然现在国家在打击课外补习现象,然而这已远不能改变,家长急,孩子更急,虽然孩子确实很上进,但看到受罪的孩子,家长的心里难免五味杂陈。

 

  “由于我之前并未访到残疾人,便不肯错过这次让阿姨介绍残疾人服务的机会。”

 

      “残联每月给我们发饭票,一开始每顿是两荤一素,做的也不错。最近可能新换了一个领导就改成了一荤一素,而且那土豆丝切的特别长,做的也难吃。孩子有时候就说宁愿在学校吃也不吃这个。之后我拜托主任把饭票换成油和大米,主任都给我们换了但我不能一直拜托人家。我们平常坐公交都是拿着残疾人证就可以免费,对于那种行动不便的人,政府特地给他们配备了电动轮椅,不用再手转了很方便。除此之外大概也就只有每月的残疾人补助费了。”

  

  

 

       之前听别的受访户说到残疾人服务,虽然他们并不十分了解,但感觉残疾人受到的服务还是不错的。听阿姨的叙述后,显然目前残疾人服务总体令人满意然而细节缺失。希望政府能做事更用心,做好事就做到底。

 

  老奶奶,70岁

      这天晚上临近收工之时,由于我组的进度与预期稍有落后,不甘之下与同伴赶到下一户。那栋三层小楼很是阴森,借着手电的光我们才得以穿梭过摆满废弃物的狭窄过道,敲响了那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个老太太。说明来意后老人邀请我们进屋。她今年70岁,老伴于四年前去世,现在和35岁的儿子住在这25平的房屋内。趁她的儿子在隔壁屋看电视暂时不会出来把我们赶走的这段时间,我们便静静的听老人的倾诉。

  

  

 

  “我先生是得了尿毒症死的。那会儿他住重症监护室,每天光医药费和住院费就要一万五!一周还要做三次透析,一次两万多,拖一天不交就要被医院赶出来。医保压根儿不给报,好像这病就不算病似的。我卖了这套房,还卖了儿子的婚房,家当也都收拾干净了!我现在算是租着这房子住,我可是在这里住了40年!”老人越说越激动,“因为他的病,我们娘俩一点钱也不剩了。后来孩子的工厂黄了,老板跑了,失业后的补助到现在还没有发回来,孩子这么大了也还没有结婚。要是医保赖好报一点,我们也不至于这样。”

 

     “一开始我们为了省钱用的是国内的透析机,但那个做的太粗糙了。你是明白那个病的,只要一不做彻底的透析,身体就立刻肿起来了。之后我们改用德国的透析,想着多花点就多花点吧好歹让他多活两天。要是国内也能造出来这么先进的设施就好了。而且现在去大医院看病,早上四点起来去挂专家号,排队都要排到下午六点!人家早的都是两点都去了。现在就是看病又难又贵。”

 

       由于平时访到的多半是老年人,我们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算是有了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现在的老人多半每月退休金并不充裕,刨去生活花费,和上医院看病的门槛费,最后就剩不下什么钱了。而现在医保上有很多病是不给报销的,许多药也无法报销,总的来说大概就是好的贵的不报销。除此之外的现象是押金问题。在进医院做手术前需要预支押金,且押金数要大于实际需要的医疗费用。若未缴或缴不齐该费用便无法先获得医治。这些限制条件无疑让老百姓病上加病。除此之外,看病难问题始终难以得到解决。有的专家可能一周只有半天是坐诊的,本身挂号就很难。假若是复诊的病人,只能挂该专家的号,就难上加难。忍受着病痛不说,还连医生都见不到。这些现象已成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虽是说笑可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还望国家能多在医疗上投入,加大对收费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强该行业内的自律。

  

  

 

您对政府提供的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满意吗?

 

      “现在租住这套房子房租比较贵,我不能一直住在这里。13年的时候我去房管站希望能找个住的地方,结果四年了才批下来!还只有16平米,这让我们娘俩怎么住。你看看另外一家就因为是残疾人,就给批了一套70平的房子,我们是一平10块钱,人家是一平1块钱!我们想要换吧,可能又得再四年,而且没有关系换不到大的。据说啊,房管站那些人手里都有房子的号,一个号是一套大房子,你要是想要号就要掏10万去买。”

 

       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事实确是如此,我们的受访户大多没有房产,只能住在公租房内。而对于一些丧偶或离异的老人来说,申请到的公租房都是一隅之地。住房条件恶劣、租金高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便。

 

“天津人管这种房子叫“独单”,实际上这远比理论上的独单更简陋。”

 

      这些房子多是一百年前外国人入侵中国时来建的房子,虽历史悠久,但管道线路老化,用水用电都不方便。问卷里有道题是“最近一年您家下水道堵过吗”,人们的回答普遍是“一月堵两次!”每当我们上楼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的,不是怕有鬼(这种地方真的和鬼屋差不多了),而是担心一脚踩塌掉下去。都是一百来年的木地板了,许多已经塌陷,踩在未塌陷的部分也只觉摇摇欲坠。当然比起条件的恶劣更令人难受的大概是房管站的服务。若该奶奶说的情况属实,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否真的合法。虽然在现在的社会走关系已成为人之常情,但这也确实是众矢之的,它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真正认为这样是正确的,只是符合了许多人的利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望政府能更加廉洁,不要把苦水往百姓身上倒。

 

 

对这些老住房提一点

 

      之前我们大概都知道现在政府对于老古董住房的保护,例如北京的诸多胡同和四合院严禁拆迁。对于天津的这些百年历史的住房保护大概也是如此(许多居民楼上都挂着牌子:一级保护)。但住在这些房子里的人却时常渴望拆迁(住在这里面谁还想着保护古董,谁不想拆迁)。保护老住房的理由是好的,但仿佛并未考虑到住在其中的居民的感受。人民对于上层建筑的追求理应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对于生活条件不佳的人民来说,保护古董显得十分可笑;对于提议保护古董的人来说,他们都住在富丽堂皇的屋檐之下。所以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以拆迁的补偿方式补偿这些居民但并不拆而只迁,或者提升住房的内部环境而不仅因为全运会和十九大整面子工程翻新外表(好像都偏理想主义···政府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下面放几张老住房的图

 

  

    

(上:金玉其外;下:败絮其内)

 

“问卷临近尾声的时候每一受访户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您对不认识的人信任度如何?”

 

      虽然我们和奶奶一直聊的很来,搭档还不时的给奶奶倒水揉腿,但奶奶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说实话,说了这么长时间,对你们两个我还是一直很忐忑,心一直很嘀咕怕你们是骗子。

 

       记得有位受访户曾这么说,“毛主席那个年代,虽然人们都普遍贫穷,什么也吃不起,但人们之间的关系比现在的人之间的关系要单纯的多。那时夜不闭户是常态,如果真的有谁需要什么大家都会去帮他。看现在这骗子,大街上那些要饭的,几个是真的?每天打电话来的,叫的可亲热,哪个不想骗你点钱。你说你是大学生,我说我也是。你有证件,我也有,楼下就有一办证的。现在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你看的出来么。”近几年各种骗术盛行,什么电信诈骗,网络诈骗,传销组织等等都混入了人们的生活。就如同生物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样,这些骗术也在每日的更新换代推陈出新中,这无疑使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大幅降低。据新华网2016年发布的《当前中国社会信任度调查》,中国人对陌生人的信任度仅为5.6%。可以预测的是现在这个数字只会更低(当然详细数据敬请期待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结果)。当前所使用公民社会信用制不仅不全面,而且仅仅是表面作用。只有尽量让一个人从小开始就接受合理的教育,养成相对正确的三观,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但我们都知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如何提高是眼下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问卷的最后一道题是:总的来说,您现在觉得幸福吗?”

 

      这种问题大概是起源于那年莫言拿诺奖后的记者会(膜校友),但每个人其实不妨都思考一下呢。

 

      “非常幸福!虽然我现在70岁了,也没啥钱,但我不想像别的姐姐一样去跳啥广场舞。现在我儿子和朋友一起做旅行社,我每年都去旅游,去年我刚去了泰国和台湾,也是希望在走不动之前多出去看看。”当我们问及她平时上网都做什么时,她说,“我也就拿那iPad看看韩剧!”

 

 

“一个普遍现象是,虽然有些人生活可能并不富裕,但确觉得自己过的十分幸福。这大概是一种十分特别的心态。”

 

      记得某位受访户给我这样说过,“什么都怕比,你和别人一比,觉得自己比他过得差你就郁闷,你比他好你就开心。”钱钟书的《围城》中提到的“他看到曾经和自己差不多或不如自己的,这几年都窜到了自己头上,心里顿生阻塞”大概也就是这个理儿。有的人即使已拿着相当高的收入,但他总会去看自己没有得到的或者不如别人的(当然这是年轻人必须要有的上进心),他就总会觉得不快。但假如那些没有的我们并不需要,倒不如看看自己已有的,知足于当下(尤其是对心气足又无能为力的老人来说),也许便会觉得生活依然十分美好。

 

      我家楼下有个收废品的大叔,由于天生残疾无法做别的工作也没有结婚,每天坐在楼下和人们先来无数就打打牌,有人来叫他收废品也不急不慢的去收。他晚上住在一个看门的小亭里,把一个长矮柜当作床也能睡的很舒服。现在五十多岁了,自从认识他起至今十年每日都如此,他也每天都笑呵呵的,过的很是自在。这便是一种人生态度。过的还行,想的少些,便时常会觉春暖花开。

 

  

 

       另一个社区由于居委会的不配合我们的工作迟迟未能顺利开展,不停的换样,持续的接受人们异样的眼光和怀疑的责骂,天津腔的“访嘛呢”是我们没法详细回答又不得不接受的质疑。(毕竟社会信任度都这样了)同组伙伴们的心情都很低落,几个女生多次被受访户骂哭,又不能找居委会协调说理,大家只能硬着头皮一家一家的敲门碰运气。

 

      这天我与心情十分低落的搭档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阿姨在没听完我们的介绍时就盛情地把我们迎了进去。“我们家是这门栋里有名的贫困户!虽然我们啥也不懂但希望能帮到你们!”进门时阿姨偷偷告诉我们,“叔叔现在心脏不好!现在焦虑症犯了!”果然,躺在床上的叔叔在不停地喘气,脸色也很差。但看到我们进来还是努力地起身招呼我们坐下。阿姨十分热情,虽然已年过60气色却很好。访问过程中当我们问及订阅的杂志和报纸时阿姨直接拿出了几本给我们讲,“我订的这老年报和杂志都是讲养生的!这不你看,······就能治便秘!”

  

“虽然访问过程中有很多的不顺利,带来了许多的烦躁与低谷,但这些热情的受访户的存在往往一扫我们之前的阴霾。”

      搭档甚至调侃:“人生巅峰了!”为了和邻里大爷大妈们搞好关系,我们常在他们聚堆儿的时候陪他们一起唠嗑;给每个受访户在规定的礼金之上又自掏腰包买礼品······在某个社区由于和居民的关系十分融洽最后入户都有大爷大妈们带着,成功率极高。这才是一种健康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希望现在普遍的较为冷漠的态势能够在每个人的努力下得到好转。

 

     如果没有这些个形形色色的人儿,这些个丰富真实的故事,这次暑期实践完全是令人头疼且疲惫的。每天七点就要出门,中午将就的一歇(见配图,实际上这样好的休息机会就这一次),晚上为了迎合上班族的时间有时十点半才能收队,回来后还要每日例会,工作强度大到甚至每天做梦都在访问。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生活,每天听到这些人的这些事还是会继续充满热情与希望,即使被拒绝,即使被怀疑,即使被责骂,不变的是那些颗真正希望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年轻的我们的心灵。“完成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希望在你们身上!”不止一个受访者这么对我们说。

 

      希望经过这次的活动宣传以及越做越大的研究规模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们参与进来、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配合我们的工作。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有关家庭金融和真实进步方面的数据却是空白的。当GDP越来越不能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时候,这种调查无疑是人民生活水平最真实的、有效的体现(一波广告)。

 

  

  

最后说一点城市印象

 

之前对天津的认识大概只是在教科书。知道那时八国联军最先似乎是从天津侵入中国,后来的一切海上入侵北方也都以天津作为起点,所以天津的许多古建筑都是有着异国风情的(并不可喜)。

 

与家乡郑州是新兴城市不同的是,天津是发展了上百年的城市,由此产生的规矩和条框是非常有条理且井然有序的。做为平原上城市,街坊却建造的并不四四方方,道路也修的并不笔直。在郑州,找路边的大爷问个路,他百八成会说“往东走点儿再往南”,然而在天津,没有人会说东南西北,因为这里的路并没有正朝着的方向。当然,当地人想出了特别的方法来应付迷路。那就是路的命名。撇去几乎每条路都以中国省市名为头不提,交叉的路必有一为“道”,一为“路”而绝不会使“路”与“道”平行。所以当问路的时候,大妈们一定会告诉你,“沿着xx路直走啊到xx道左拐”,又方便记忆又一目了然。

 

  

 

      貌似天津人并不常说普通话,所以来这里没几天口音就完全被带跑。不过该承认的是,天津话是听过的最好听的方言了(和四川话有一拼,但完胜四川话的吐字啊hhhh)。这里的人的性格都被这番奇特的方言展露的淋漓尽致(每个地方人的性格和方言的关系似乎真的很紧密)。虽然是国际性的大都市,这里给人带来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安逸之感。这里的物价相比隔壁的北京要较低,许多本地人都会满足于当下的生活现状,并不想离开这里谋求发展。与北京相比,这里似乎少了些进取,亦少了些激情。

 

      另一边,有随处可见的标语“当好东道主 办好全运会 喜迎十九大”。红底白字,醒目振奋,却有一个城市的进取之感。而这恰恰是不同城市风格在天津的融合。

 

      白天与黑夜,让忙碌与悠闲有了可以对比的时间。新城与旧街,令繁华与落魄在一路之隔。中式与西式,使当下与历史形成巧妙的交错。正是这些给天津城带来了别具一格的生机与活力。

  

     

(左:格外繁华的天津劝业场。右:居民区,小道尽头人来人往的就是劝业场)

 

    

(左:天津之眼。右:相距不远的某处居民区)

 

       此外印象最深的一点!虽然居民时常抱怨动物的排泄物问题(同伴天天中狗屎运),不过这里的小动物真心多(少女心突然萌动了)!天上飞的是猫,地上跑的是狗······

    

 

       对每个城市的挖掘和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数据化和形象化大概就是标题的答案,而这绝不是这句话所表现的这样简单。它凝聚了中国40000户家庭的帮助以及3000位无名低报酬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的无怨奉献。“用双脚丈量中国,用无悔书写青春”,多精辟啊。

 

供稿| 李翁西

编辑| 王鹏远

 

返回上级
Copyright © 2017 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层 | 邮编:100875 | 电话:010-58805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