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踵事增华:可持续的理论解释与案例举要
发布时间:2021-06-17 浏览量:




作者介绍

瑞达尔·卡伦,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同时也在华纳学院的教育领导项目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和教育伦理学,具体领域涉及人类福祉、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可持续与发展、教育公平等。

艾伦·米茨格,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变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科学教育。


译者介绍

关成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内容摘要

作者在其著作《踵事增华:可持续的理论解释与案例举要》中,通过扎实的理论功底、详实的案例分析和颇富启发性的政策分析,全面而深刻地向读者介绍了可持续的概念、术语框架伦理基础和实践难题,使读者更加系统认知和理解可持续。本文将该著作概括个部分来介绍。第一部为“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目的是引出可持续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可持续的术语框架,该部分对应中的第一章内容;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可持续的障碍”,主要阐释可持续伦理与正义理论社会政治复杂性的动态增长与崩溃理论以及实现可持续的重要障碍,该部分对应书中的第二、三和四章内容;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主要分析公共管理领域“棘手问题”,对应书中的第五章内容;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实现可持续的有效方案(包括建立可持续教育体系,以及回应全书的主题,对应书中的第六章内容和结论部分


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

问题提出

什么是可持续?它为何如此重要?大家又是如何理解可持续的?尽管可持续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内在规范性的概念,但其规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仍然很模糊。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可持续问题越来越关注,但对于可持续的本质、规范和系统特征的了解却付之阙如。通过对已有概念的归纳和再整理,作者提供一套准确合理且能够被分析、研究和澄清的术语框架清晰地阐明了可持续的概念、性质、规范内容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等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问题

概念界定

在定义可持续的概念时,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直接定义,而是将所有自然资本或者可再生自然资本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本定义为“可持续的关键概念”。具体来说,如果人类活动的范围仅局限于自然收入之中,或者目前的产出和服务是通过现有的自然资本得到的,那么在所有自然资本不减少的前提下,人类活动是可持续的。以此想法为基础,学术界形成了两种定义可持续的主流方法,即生态足迹分析法和地球系统资源边界法。前者主要强调要想实现可持续,人类足迹不能超过地球生物的承载力;后者旨在制定一套新的度量模式来测度地球生物承载力的变化。

基于上述两种方法,作者对可持续内涵作了进一步延伸。具体来说,可持续不仅包括传统的生态或者环境可持续,而且还包括生产可持续和社会政治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注重生态系统自身的需要和承载力,以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子孙后代拥有可获得的自然资本。但是,在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们若遵循生态可持续的内容则容易忽视对生态供给生产可持续问题的关注。因为生产可持续不仅关注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力,还将环境观念贯穿于每一种产品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生产设施、市场利用、废物产生和处置等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把废物产生降至最低。这说明生产可持续意味着生态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并不能保证生产可持续与前两种可持续相比,社会政治可持续聚焦于人类社会的机构以及制度层面。作者认为可持续还应包含对机构、社会系统和社会政治制度可持续性的探讨一个机构或者一种政治制度可能在广义上与生态可持续和生产可持续都是兼容的,但可能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文化和体制的衰落往往给整个世界造成损失与痛苦。如果不克服生态和生产的不可持续,肯定会导致社会政治崩溃。因此,社会政治可持续,即合理的机构和制度的长期运行,为生态可持续和生产可持续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通过探讨三种可持续形式的内涵、区别和联系,可持续的核心要义可以理解为“永续保留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


理论基础与可持续的障碍

理论基础可持续伦理正义理论以及复杂性

1.可持续伦理的概念与原则作者从哲学角度深入究可持续概念背后的伦理基础,以澄清可持续伦理的边界,引导集体和政府努力创造并保护永续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因此,可持续伦理可以定义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伦理和伦理探究。因为可持续伦理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如朴素节俭的美德与人类的消费行为的关系这些活动都关乎自然系统是否有能力在将来提供至少和当前一样的过好生活的机会。它的道德标准源于共同道德(Common Morality)中的核心承诺,尊重他人、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做一个合乎理性的自决者。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多元道德文化都认可这一承诺;另一方面是由于互相尊重、互不伤害他人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被视为一条基本的道德规范。不难看出,可持续伦理是普遍存在的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及政治正义的重要方面。其中,个人伦理涵盖了任何时间与地点的所有人的行为规范社会伦理则涉及各种机构的行为准则和方式,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政治正义则涉及公民和政府之间的责任三者所涉及的角色(包括专业人士和公民在内的各种角色),都承担着超出共同道德之上的特殊职责。个人美德、共同道德的基本承诺、由这些基本承诺衍生出来的原则、职业道德操守,以及对行为实践、制度机构和政府行为的道德批判,都有可能在塑造可持续伦理上发挥作用

根据可持续伦理的概念和涉及的方面,可持续伦理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确保人类整体实践行为在生态上是可持续的第二,确保人类整体实践行为的产品需求与自然系统的预计供应能力相一致第三,寻求有利于可持续的公平合作条款。公平合作条款,不仅规定了实现可持续人类足迹过程中的参与条款,而且还能定义哪些行为可归为会对特定人口和辖区带来环境风险的不当行为。从这方面来说,实现可持续过程中的合作条款也将涉及当前的环境正义相关议题(如酸雨的跨界污染对其他国家的自然资本造成损害)。第四,不要妨碍可持续的透明与合作。该原则可以从人际尊重的基本伦理得出将妨碍他人为履行他们自身伦理职责而可能参与的合作视为一种冒犯第五,不要让个体或集体产生有害的依赖,即不要让任何人从根本上依赖脆弱的系统或资源该原则旨在反映诱使人们不可持续的生活和将人们置于危险之中的错误,并通过其他原则所没有的方式来捕捉关于不可持续的道德问题。

2.政治作为一门可持续的艺术。前文已经探讨了社会政治可持续的概念,它主要体现在制度层面保障可持续。但从实践角度,其本质要求协调一致的行动。公平合理的政治将在这门可持续的艺术中起领导作用,即过好当前生活的机会与长期保留这种机会并不矛盾,通过道德明晰、公共教育运动和课程、政策干预和投资,从而在促进实现可持续过程中扮演领导角色。可持续是一门双重的政治艺术。其第一任务是保留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的自然基础,以免超过长期可持续的生产能力。第二个任务是尽可能最优地利用人类所消耗的生产能力,以便提供过好生活的最佳机会。这些机会也符合可持续伦理的五项基本原则。

3.有别于传统的正义理论。作者提出一种幸福建构主义(或者可以理解成亚里士多德和罗尔斯两人观点的融合)来明确政府及其主要机构的基本功能,使社会中所有成员都能够过好生活。罗尔斯正义理论主要关注那些限制社会主要制度与机构的正义原则。这些原则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以及社会和经济差距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机会平等和符合社会中最弱势群体的利益最大化。在“无知之幕”背后,作者认为除了应选择正义原则以保障平等和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机会平等及对不平等的限制,还需要关注制度和结构的目标。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著作中提到的美好生活概念的启发,作者对这些目标进行了诠释,即我们所有人都想生活好,或者令人钦佩地活着。尽管人们对于过好生活究竟需要什么,会有不同的观念和理解,“无知之幕”背后的支持者也会认可一种基本的自由原则或者尊重自由的幸福说。作者这种幸福说延伸为一种幸福感原则,即一个社会中多种制度的存在,应该能让其所有成员都能过好生活,并且应该提供足够的机会让所有人能够这样做,从而他们彼此之间也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适当的制度安排(包括建立一些机构)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促进个人获得和表达过好生活所必要的个人品质。这些机构包括教育机构、认知机构以及一些工作和娱乐场所。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促进有利于过好生活的发展形式、生产公共知识和提供良好的环境。

除了制度的保证外,人们需要什么才能过好生活呢?这有必要从心理需求满足的角度探究这一问题,因为过好生活的客观与主观方面内容是通过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而彼此显著关联的。基本需求理论假设三个普遍的心理需求,即对能力或效力的需求、对植根于代理人由衷认可价值观的自治(Autonomy)的需求对双方确认的人际关系的需求。作者认为,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满足这些需求的必需品将表现为以下形式的美德:品格、智慧、能力和理解力。把美德、能力和理解力看作个体发展、行动与过好生活的必需品。一个人在行动方面的成功,将要求他配备并且运用所有相关的基本能力和美德。这样才能满足自决、关联和能力的心理需求。

4.复杂性增长与崩溃理论复杂性的增长对于可持续与机会保留产生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这种日益增长的复杂性改变了机会的结构。进一步说,它创造了新的、具有挑战性的机会,但同时也扩大了社会分层,使得能源、物质、教育与协调成本不断增加。第二,日益增长的社会复杂性需要增加人均能源消耗来实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造成集体的边际收益递减。对于可持续而言,尽管复杂性增长对可持续与机会保留产生很大的挑战,但及时应对复杂性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复杂性问题有助于实现永续保留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其中的关键在于提供有别于传统的可持续教育(Education in Sustainability因为可持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各种有利于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发展形式,并提供大量生活与成功的机会,培养人们反思、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生活的能力。

可持续的障碍

依据可持续的概念和理论,人的属性、实践活动、规范、环境、结构、文化、机构、制度和政策,都可能是有利于或者不利于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其中,不利于可持续的因素被归为可持续的重要障碍。具体如下:

1.消费所面临的文化与社会结构障碍。有些消费的目的是避免剥夺社会中已成为必需品的东西,因为创新已经使以前罕见的消费形式被广泛接受。正如亚当·斯密说:这种意义上的必须品,“也包括那些和国家特定风俗有关的、避免让人们感到羞愧的事物,甚至可能是一些最基本的风俗。人们会因为缺乏这些必需品而在公共场合中感到羞愧”。这种消费通常和造成耻辱或失去面子的原因相联系,并且对于体现社会地位和自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种消费也可能是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奢侈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个人因无法满足社会消费期望而丢失面子,而这些期望并不能保证这类消费有助于他们活得更好,那么这类期望就成为人们为减少消费而进行的各种努力的障碍。

2.公共知识体系的缺陷。实现可持续的另一个障碍是公共知识体系的缺陷。公共知识体系是指一种根据客观和可靠的方法进行调查并通过这种方法建构对公共有利知识制度体系其中大部分知识都是依赖于他人获得的,这种识依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内容。公共知识体系的参与者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区分真理与谬误并分享重要真理,他们将在知识汇集方面提供巨大的优势。开放型社会通过投资于科学探究和机构来追求这种优势,相关研究结果可以被决策者和公众获知。这就必然要求建立一种可靠的知识性劳动分工以培养多种形式的知识专长与诚信,由此产生的知识美德在公共利益中得到充分体现。但绝大多数知识专业人士在公共知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仅限于在其专业领域内做好研究,并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他们没有责任直接向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传递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通过跨学科合作以服务于公共利益。显然,这种公共知识体系责任规范与限制对可持续构成了障碍。

3.社会协调的障碍。任何不全面的治理体系终将失败,因为全球合作需要每个地区的个人尽自己的责任。如果资源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话,会发生公地悲剧。集体行动理论认为,要解决这些集体行动问题,需要通过规则或者协调原则从外部强制实施一些措施。如果没有这种外部强制措施的话,个人的理性行为将成为互利合作的根本性障碍。当涉及选择协调原则的个体数量很大,以至于无法实现每个人面对面谈判时,就必须通过协调选出领导者确定基本的合作规则以及成立对冲突和共同执行机制进行仲裁的机构。因此,可持续问题很大程度上属于社会协调问题,只有通过遵守公平的合作条款或原则才能予以解决。然而,对此缺乏广泛共识必然成为可持续的障碍。


可持续的案例探讨

案例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海上钻油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失控的油井在几个小时爆炸大火后崩溃,并于48小时后沉没。该事故造成7人死亡、17人受伤。海底油井的事故破洞,却让大量原油不断外泄海洋,海底漏油就这样一路失控外泄长达153天、超过320万桶原油灌入了大海。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遭遇灭顶之灾

查看源图像

图1 2010墨西哥湾漏油漂浮在海面上

图片来源:http://www.6park.com/news/messages/70537.html


整个漏油事故涉及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人为失误、工程误判、错失的机会以及许多彻底的错误(例如英国石油公司及其合作伙伴的错误决策、联邦监督的疏忽等)等组成的复杂网络其中,大部分原因属于超出人类认知能力情况下的判断失误,也是命令控制系统中信息流动与集成的先天缺陷。因此,该漏油事件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系统性故障。这种系统故障本质上由于复杂工程系统(如深水钻井的复杂性)潜在的脆弱性造成的。现代技术进步正在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复杂工程系统、工艺程序和产品,这对确保合理的设计、分析、控制、安全及在其使用寿命周期内成功运行的管理等方面,构成了重大挑战。当多种异常状况的累积效应通过许多方式传播,进而引起系统性故障时,它们的规模、非线性、互联性及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使得整个系统变得脆弱,各类“棘手”问题越来越多

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严重违背了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破坏了其他邻国和我们的子孙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提高可持续必须是为每个人提供既有利于他们过上美好生活,同时也不会破坏其他人过上美好生活机会的工作,即符合幸福感原则和机会保留原则的工作。

案例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水资源治理

墨累达令河是澳大利亚主要河流,也是澳大利亚一条唯一发育完整的水系。它发源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注入印度洋的因康特湾,2589公里如以达令河为源,全长3719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墨累河由数十条大小支流组成,其中达令河是墨累河最大的支流20世纪90年代,由于有限的水资源被分为灌溉用水和其他用途,这导致墨累-达令河流域生态和水文系统的过度分配与严重破坏。

查看源图像

图2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鸟瞰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91769851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水资源治理案例主要探讨澳大利亚国家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成功运作局限性以及其如何能成功缓解干旱压力等问题。该案例经验启示可以总结为以下第一,没有任何一个水资源管理的蓝图放之四海而皆准,澳大利亚的水资源管理改革为创新性水资源管理(旨在解决那些人类和水文系统中水资源分配的复杂性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第二,只要有政治意愿和决心流域问题与威胁是能够通过合作来解决和缓减的。《墨累—达令流域倡议书》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流域综合管理项目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4个州政府达成的《墨累—达令河流管理协议》所提供的流域综合管理方法水流域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有时会影响决策贻误时机。但事实说明流域管理的权威应建立在协商机制之上方案制订阶段的充分参与是落实协议的关键

墨累—达令流域虽然进行了有效的流域管理但并不是说没有任何问题。例如地方政府没有正式渠道参与到流域管理的决策中来,而事实上很多项目都在地方政府层次上付诸实施。墨累—达令流域管理模式与经验对中国八大流域治理工作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例如,该流域州政府与联邦政府达成流域管理协议,对我国改变目前流域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地区分割与部门分割状况很大的借鉴意义。

案例三:东南亚湄公河地区的粮食生产

湄公河干流全长4909千米,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东南亚第一长河。其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连接着具有不同观点、价值观、目标的地区人民,以及与政府有关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在过去的20年,湄公河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快速变化,包括人口及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自给农业向商业化农业转变,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城市和工业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扩大农业灌溉规模和水电开发而建造大坝。气候变化会带来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影响该区域的粮食生产。

查看源图像

图3 老挝沙耶武里水坝

照片来源:泰国Green News Agency


东南亚湄公河地区的粮食生产案例重点阐述了湄公河地区六个国家如何解决共同依赖湄公河河流系统的粮食安全问题。由于湄公河流域地区是一个快速流通的地区,该地区新的发展模式(如以牺牲粮食为代价的大坝建设)和传统生活方式之间出现矛盾,进而导致在如何对待现有和未来机会保留的问题上出现分歧。具体来说,老挝在没有与湄公河下游其他国家的政府进行充分合作的前提下,修建了沙耶武里水坝,泰国也悄悄地为该项目提供资金,并同意购买该大坝产生的电力。大坝建设一方面会严重破坏湄公河地区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加剧了干旱和海水倒灌现象对于沿海地区农业生产的威胁。尽管遭到许多人反对,湄公河区域的发展继续依赖于水坝建设,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这是因为能源生产的收益和成本在国家间和国家内部分配不均衡,而且分配方式普遍有利于影响力大的国家。另一方面,规划和大坝建设项目的不透明性会使政治和精英阶层受益

若要有效解决湄公河地区所面临的问题,相关各方必须采取必要的行动。第一,湄公河委员会的四个成员国需要澄清各方一致同意遵守《湄公河协定》的规则内容。尽管该协定没有法律约束效力,但它是唯一拥有清晰宗旨的地区协议,可以用作签约各方的行为守则。第二,应该号召湄公河沿岸国家加入更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国际广泛接受的框架公约清晰地界定了规则和义务,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好的机制解决湄公河地区的合作问题。面对未来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等问题,湄公河这样的跨境河流迫切需要超级管理机制。这要求相关各国准备好做些理性让步,同意建立以规则为基础的管理框架,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推行可持续教育

教育体系缺陷上述公共管理领域“棘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在促进理解、沟通、共同规范、信任和领导能力方面的潜在价值,有助于地方和区域性的自组织化Self-organization),继而保护环境共同体实现永续保留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但是,当前的教育系统并不是基于可持续伦理原则,也不符合正义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作者提出了可持续教育理念,并形成一套能够对学生持续有用的课程体系,即将交互系统的动态演化、问题解决方法、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及全球公民基础教育融合到一起,并通过讨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促进生活学习。可持续教育主要涉及多项内容,如传授关于复杂系统的科学思维,明确强调关注科学调查、证据和解释的性质;地质学、海洋与气候科学、生态学与生命史;地理学、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存和崩溃的模式;经济和政治的世界史;地方性和全球性的公民权与合作;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心理与健康,尤其强调福祉、情绪和动机;可持续伦理学

可持续教育也应该一种全面的教育因为获得生存并过上美好生活所需具备的理解力、能力和合作美德的机会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各类机构都应该为人们提供过好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那些没有外界帮助情况下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获得的必需品。如果在社会可持续的能力范围内但却未能提供将被认为是不公正的。儿童有权获得大量的机会去过上美好生活,教育机构显然应该是提供这种机会的重要机构之一,其作用是促进各种有利于学生们过上美好生活的个人发展形式。它们通过指导学习者从事各种可以促进人类繁荣的实践,在令人钦佩满意的美好生活的活动中实现人类潜能能力自治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因此,合适、有效的可持续教育将有助于促进社会转型、并且改善人类福祉。如果能够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有关可持续的教育机会与体系,那么可持续教育将会发挥更大、更深远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作者在本书通过扎实的理论功底、详实的案例分析和颇富启发性的政策分析,全面而深刻地向读者介绍了可持续的概念、术语框架、伦理基础和实践难题,使读者能更加系统地认知和理解可持续。通过对可持续的概念、性质和规范内容的阐述以及三个有关可持续的案例分析,作者旨在说明要兑现我们作为人类的承诺,就要保证对我们对下一代进行良好的教育,使拥有良好的理解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等美德,有助于在所有公民领域颁布与实施各项改革,使人类走上可持续的轨道也正是作者通过本书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


撰稿 | 薛村

返回上级
Copyright © 2017 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层 | 邮编:100875 | 电话:010-58805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