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学术午餐会第10期:时间价值如何影响志愿劳动供给?
发布时间:2017-11-07 浏览量:

  11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第十期学术午餐会顺利举行。张佑辉博士生作了题为“时间价值如何影响志愿劳动供给?——基于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CGPiS2016)的经验证据”的报告。午餐会由周晔馨副教授主持。

 

  张佑辉首先对志愿服务、志愿劳动、志愿劳动参与率和志愿劳动时长等概念及如何测量做了详细的介绍;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对志愿服务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在Becker时间分配理论框架下,结合我国当前志愿劳动及志愿者队伍独特的发展模式背景,提出了以下4个假设:H1:居民就业会提高参与志愿劳动的概率;H2:居民就业会减少志愿劳动时长;H3:工资水平提高会促进志愿劳动参与;H4:工资水平提高会减少志愿劳动时长。

 

 

  

  随后,张佑辉介绍了实证检验。报告使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CGPiS2016)在北京市采集的2553份调查数据;在变量设定上,研究选取志愿劳动时长和志愿劳动参与率为被解释变量,就业状态和工资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个人特征和城市特征为控制变量,并对上述变量做了详细的统计描述;模型设定上,为了纠正选择性偏差,研究选择Heckman两步法计量模型。实证结果除H3外,H1、H2和H4均得到支持,即支持时间价值提高,通常会减少志愿劳动的供给——Becker时间分配理论推论。

 

  

  报告的最后,张佑辉综合上述分析给出了三点政策启示:1、 提高居民的就业率,有利于提高志愿劳动参与率,但是会减少其提供的志愿劳动时长;2、扩大志愿劳动的受惠范围,有利于促进就业居民参与志愿劳动及增加时长;3、应该根据就业居民的工资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此次午餐会吸引了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统计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众多师生的参与。与会师生就志愿劳动概念的界定、样本代表性、研究范围的选取及计量技术细节等方面展开热烈而具体的讨论。在讨论中,张佑辉博士生明确了进一步完善研究的方向,也为在场师生分享了很多关于志愿劳动的具有启发性的经验与见解。

  

  

  供稿| 彭文立

  校稿| 王志敏 何娟

  编辑| 彭玉珏

返回上级
Copyright © 2017 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层 | 邮编:100875 | 电话:010-58805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