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GDP系列I】GDP简史
发布时间:2021-01-18 浏览量:

导读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当前全球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最为通行的指标。经济分析和政策报告中都不乏GDP身影,其影响力也早已超出经济学领域,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保罗·萨缪尔森更是将GDP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这一为我们熟知的概念是如何诞生的?早期具备哪些经典的雏形,以及如何在20世纪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下诞生并转变为国际标准?GDP和福利又是什么关系?作为“超越GDP”系列推送的开篇,本文将简单梳理以上问题,后续推文将进一步探讨GDP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01.GDP雏形:早期经济核算


现代意义的国民经济核算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先驱威廉·配第,他在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第一次提出对经济变量进行测度:“我所采用的方法尚不常见。与只是采用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词语,以及单纯做思维的论证相反,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用数字、重量或者尺度的词汇来表达我自己的想法;只利用能诉诸人们感官的论点,只考察在本质上具有明显基础的原因。”

配第在书中明确提倡用统计方法来度量一国的人口、国民收入、出口、进口和资本量等指标,并通过数据论证英、法、荷三国的国力对比,为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出谋划策。在配第的国民收入计算中,已经可以看到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中收入法、支出法和复式记账法的雏形。

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奈在1758年完成的《经济表》一书是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突破性进展。经济表将经济简化为货币收入流和净产品在农民、地主和技工/仆人三部门间的创造与循环,并在论证经济体不同部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尝试量化其具体规模。著名经济学家华西里·列昂惕夫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投入产出表并凭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即是对魁奈经济表理念的复兴(熊彼特的观点)。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E35BP1mlVknTXiaMlvIE8bdZialfib7BQ0Hby84y0Fgic7tanXibJO9FCT6OVpic4F5nicUXQu9qvhzEr2noskqAWYHYA/640?wx_fmt=jpeg

经济表示意图


02.GDP如何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大幅攀升,国家和社会对衡量经济活动的需求也愈加迫切。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美国百业凋敝、民生艰难。为衡量危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美国商务部与国民经济研究所的西蒙·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合作,于1934年向美国国会提交了《国民收入报告(1929-1932)》。库兹涅茨在报告中创立了国民收入(NI)的概念,根据最终产品的来源和收入的形成来测算总产出和总收入,并把分析延伸至资本形成与储蓄和收入分配。库兹涅茨的研究在经济核算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本人也被公认为GDP概念的提出者。

二战期间,为适应战时经济规划的需要,经济学家在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又估算出了国民生产总值(GNP),进一步推动了投入产出账户的发展。直到上世纪80年代,GNP都是国民账户中最重要的指标。1991年,美国将GNP统计改为GDP统计,以和就业、工业产出等其他经济指标保持一致。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在GNP体系下,跨国公司在其它国家创造的产出会被记录在跨国公司归属国的账户中,而在GDP体系下,产出会被划归到生产活动所在国的账户中。从GNP到GDP,背后反映的是当时方兴未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在吸取各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联合国于1953年颁布了第一套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标准,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附表》。之后历经1968年、1993年和2008年三次修订,SNA的框架逐渐完善,并逐渐成为全球通用的国民收入计算体系,GDP也由此成为全球通行的经济指标。

从国民收入概念的创立算起,GDP核算体系的应用尚不足百年,但其接受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常常引人惊叹,各国普遍将GDP作为诊断经济运行、调控周期的关键指标之一。保罗·萨缪尔森更是将GDP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03.回溯历史:如何估算古代的GDP?


GDP核算体系不仅广泛应用于现代的经济研究和政策分析,同时也被经济学家用于估算古代的经济水平。在此之前,学者们通常只能通过某些单一指标来观察古代的社会发展水平,如粮食亩产量、城镇化率、城市人口密度和税收金额等。对于传统农业社会来说,上述指标能从某个侧面印证经济的变迁。如宋太宗曾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指向城市化率较前朝有明显的提升。吴松弟教授经论证后也认为当时坊郭户已经占到全部户数的16.3%,和我们感知的宋朝经济繁荣基本吻合。

但单一的微观指标终究不能反映经济的全貌。受现代经济核算体系的启发,近年来多位经济学家尝试估算古代的GDP(管汉晖,李稻葵,2007;刘逖,2009;倪玉平等,2015),以重新评估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历史变迁。以刘逖的研究为例,他利用翔实的数据对早期农业、工业、建筑业和商业服务业的产值进行估算,得出了样本期间的名义和实际GDP。结果显示,1600年中国的名义GDP为白银9.0亿两,1840年为44.8亿两,在240年间名义GDP增长了396%,年均增长率0.67%。扣除物价变动之后,1840年的实际GDP为白银14.03亿两,相比1600年仅增长了55%。而且由于样本后期人口规模快速扩大,人均实际GDP反而呈现下降趋势,到1840年降低了约25%。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E35BP1mlVknTXiaMlvIE8bdZialfib7BQ0HuXlyrxiatMkdNWG7XnYiaWX5OqxIyc6wrb3iaVOxicXeGC1A7MXsyZG4Ow/640?wx_fmt=jpeg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E35BP1mlVknTXiaMlvIE8bdZialfib7BQ0HP8mvD1L0KOcnuVaichJZsotDhYvUj39yxmEHhywwicNp9vFj9y2GFvMg/640?wx_fmt=jpeg

图片来源:刘逖.1600—18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


04.福利水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测度


增进民生福祉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GDP理论上也能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化,即假定福利只是消费的函数。但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将面临威胁,这引发了各界对于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经济核算体系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以环境污染为例,环境污染导致的福利减少在GDP中不会有体现,但治理污染相关的支出会作为GDP统计的一部分,如果将GDP作为社会福利的衡量指标,那么环境污染反而能增进福利,这显然是和我们的认知背离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 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如何兼顾当代人的福利增进和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福利指标结合起来,形成能够超越GDP、综合评价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福利水平的指标体系,学界已经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我们将在后续的推文中详细介绍,请继续关注《超越GDP系列II》。


参考文献:

[1]兰德雷斯.经济思想史[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及结构试探[J].经济学(季刊),2010,9(03):787-828.

[3]何强,吕光明.福利测度方法的研究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09(07):31-36.

[4]陆爱勇.宋代城市人口管理探析[D].山东大学,2005.

[5]刘逖.1600—18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9,44(10):144-155.

[6]倪玉平,徐毅,范鲁文·巴斯.中国历史时期经济总量估值研究——以GDP的测算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15(05):187-202.

[7]孙秋碧.国民经济核算演进评析[J].统计研究,1999(04):3-5.

[8]向书坚.福利水平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1):3-9+142.

[9]许宪春,王洋,刘婉琪.GDP核算改革与经济发展[J].经济纵横,2020(10):74-85.

[10]周伟.经济福利核算的理论及其指标研究[D].清华大学,2013.

返回上级
Copyright © 2017 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层 | 邮编:100875 | 电话:010-58805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