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30日,可持续发展与真实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顺利召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海内外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可持续发展和真实进步主题,就真实进步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碳中和、环境规制、农业环境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空气污染、资源配置等相关学术前沿问题和政策热点问题分享经验、交流成果。
5月29日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副主任、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傅爱兰教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裴伯庸博士(Dr. Robert Parua)先后为本次研讨会致辞。
傅爱兰院长指出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随着我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国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人类社会向可持续性社会转变的发展模式,应当有其共同的原则和价值体系,它超越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制度形态。这种“基本规范”体现在“可持续性”的概念中,强调代际公平,将“永续保留享受美好生活的机会”作为发展的共识。北师大作为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及文理基础学科等为主要特色的高等学府,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教育服务为主要抓手,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在教育、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为全国的可持续事业和社会的真实进步贡献师大力量。在祝贺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成立20周年的同时,傅爱兰院长还寄语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希望中心建设成真正的高水平跨学科智库平台,在严谨治学的同时,为珠海校区和北师大的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傅爱兰院长致开幕辞
裴伯庸博士指出,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的实施经验表明,要想实现教育2030年的目标和计划,需要国际社会的团结一致。教育在应对全球复杂性及其挑战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2030年教育议程的主要支柱之一。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在政策对话、能力发展与知识共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裴伯庸博士呼吁全球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通过丰富全球知识以应对全球挑战,尤其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污染、水资源管理、跨文化对话、可再生能源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新的方式重新思考和采取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全力支持各国通过跨学科、跨部门、创新和综合的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教育在社会不平等、失业、贫困、科技创新、农业、技术发展、金融、气候变化、生态问题、污染、研究与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发展。
裴伯庸博士在线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关成华教授对莅临现场和云端联线的海内外嘉宾致以诚挚谢意。关成华教授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也是以学术活动形式为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20周年诞辰献礼。回顾近6年的院长工作,关成华教授以何怀宏先生的文章《大学老师是些什么样的人?》为引,阐述了自己“无为而治”的发展理念,并提出了他所追求的“校长无为,院长有为;院长无为,教师有为”的高校治理方略。回顾过往,这种开放、包容、自由的管理策略在经资院的6年管理实践中有所成果,也有所遗憾。关成华教授对经资院未来的行稳致远提出了殷切期望,愿经资院始终秉承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正气,保持可持续的低调与简约,不忘初心,开创未来。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关成华教授致辞
29日上午大会报告环节,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蟹江憲史、罗切斯特大学教授Randall Current、迪肯大学教授Matthew Clarke做线上学术报告。北京大学副教授季曦进行了线下报告。其中,Randall Curren教授、Matthew Clarke教授和季曦副教授围绕真实进步主题,分别分享了题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Progress towards Living well”,“the Continuing Need for a GPI”和“福利与增长脱钩:几点思考”的学术报告。Curren教授对可持续发展和真实进步的内涵进行了哲学解析;Clarke教授回顾了福利测量指标的演变史,指出单纯的收入或GDP指标在衡量社会进步上的局限性;季曦副教授则联系中国实际,剖析了经济增长与福利提升脱节的现象及其涵义。蟹江憲史教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治理模式为切入点,做了题为“Governing through Goals—Its Concept and Its Function in the Case of Japan”的大会报告。他以日本为例,梳理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治理模型创新的概念及其日本的应用,强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仅是公共治理和公共政策的目标,更代表了政府治理策略的深刻变化。
|
|
|
大会报告嘉宾:蟹江憲史教授(左上);Randall Curren教授(右上):Matthew Clarke教授(左下);季曦副教授(右下)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永生教授介绍了近年经资院“中国真实进步指标”研究项目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项目发起的“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China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Survey, CGPiS)是首个测算中国真实进步指标的全国性抽样调查,致力于构建一个完备的“中国真实进步”数据库,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真实进步指标测算和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研究团队取得的相关成果包括以《中国真实进步指标测算报告》为代表的系列研究报告、发表在国内外顶级期刊的多篇学术论文以及多部译著。
林永生教授介绍中国真实进步指标项目研究团队
29日下午大会报告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与伙伴关系部主任盛馥来、绿色知识增长平台绿色工业高级顾问Hannes Mac Nulty以及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教授黄起海分别从可持续基础设施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协同供应链途径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的角度,分享了推进全球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低碳、高效和包容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实现平衡、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必经之路。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努力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增强了通过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绿色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供应链专业化的背景下,为企业服务的完整供应链的碳排放远超企业本身。将可持续供应链的概念引入企业供应链管理,协调供应链的环境影响,是实现减排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最后,牛津国际发展系教授Joerg Friedrichs呼应会议主题,以“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enuine Progress”为题,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和真实进步的内核。他强调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而是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者的统一。对真实进步的追求,是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模式的扩展,将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对个体有吸引力、有回报、有满足感的发展模式上。实现真实进步的关键在于摆脱传统工业增长模式对物质丰裕的单一追求,重新定义消费和生产结构,重视非物质需求和消费,聚焦于福祉(wellbeing)而非物质丰裕(affluence)。
| |
|
特邀专家做线上大会报告。盛馥来主任(左上);Hannes Mac Nulty顾问(右上);黄起海教授(左下);Joerg Friedrichs教授(右下)。
大会报告外,围绕可持续发展和真实进步,本次研讨会组织了12场平行论坛。来自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50位学者同参会嘉宾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并进行了热烈讨论。报告内容包括真实进步与高质量发展、碳中和、实验和行为经济学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空气污染、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优化、环境规则下的企业行为、农业环境、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等学术前沿和政策热点议题。会议的两个特色专题分论坛,真实进步与高质量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邀请了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智库、国际组织和业界的专家学者,从学术理论阐述到实际从业经验分享,从数据到实践,结合中国实际和国际经验,就真实进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理论、现实和政策问题进行了多维度、多领域、跨学科的分享、交流和讨论。
| |
|
专家学者在分论坛报告学术论文
| |
|
参会学者在分论坛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