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办的可持续发展与真实进步国际研讨会——真实进步与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顺利举行。论坛邀请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钞小静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郑正喜助教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张伟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张婕讲师以及博士候选人左玲参会研讨。各位专家学者从经济高质量的测度、发展的平衡性和真实进步的测度等不同角度探讨如何衡量真正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重要问题。
钞小静教授带来了以“中国新经济的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为题的学术报告。她指出,尽管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对于新经济内涵与测度的讨论仅仅集中在定性或是整体层面的量化测度,对新经济影响经济发展的研究也仅仅主要围绕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方式两个层面展开。因此,进一步深化对新经济理论的内涵、测度体系以及新经济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等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政府加快发展新经济、重塑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钞小静教授作学术报告
在新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上,钞小静认为,新经济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知识能力、智能技术和平台经济四种形式,并分别通过信息匹配效应、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提升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对高质量发展形成重要的支撑作用。之后,她从上述新经济的四种形式出发,构建了包含14个二级指标的新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并对我国新经济的规模进行了相应的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她认为,我国新经济的发展整体向好,但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从时间维度来看,新经济的整体分布呈中间年份波峰较低、两端年份波峰较高的情况,即两端年份新经济分布较为集中,而中间年份新经济分布较为分散。最后,她通过规范的实证分析证实了新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确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并且在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新经济的正向促进效应更加明显。
郑正喜助教授作了以“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编制理论与方法”为题的学术报告。郑正喜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出发,详细介绍了构建平衡发展指数的目的、意义以及指数的构建框架。他指出,平衡发展指数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深入学习与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平衡发展指标体系,制定科学的指数编制方法,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定量分析,反映我国平衡发展成就,揭示平衡发展中的不足,为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随后,他又根据平衡发展指数所包含的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详细介绍了该指数的编制方法。其中,指标方向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不平衡类型又分为地区和城乡两种类型,各级指数从高到低逐级进行汇总。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郑正喜助教授作学术报告
张伟副研究员作了以“从‘真实进步指标’看中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中国微观调查数据CGPiS”为题的学术报告。张伟指出,GDP存在4个重要缺陷,即未包含所有的经济活动、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不能全面衡量社会福利水平和未考虑资源损耗和环境成本。国民净福利(NNW)、可持续经济福利(ISEW)、人类发展指数(HDI)、绿色GDP和真实进步指标(GPI)等改进指标也正是基于GDP的上述不足而相继被提出。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的现实,他指出,GPI以GDP为基础进行调整,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的子账户,能较为全面地弥补GDP的缺陷,并能够为我国经济作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张伟谈到,尽管GPI已在国家、地区层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现有的GPI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国内的GPI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也正是基于国内对GPI的研究不足,他们研究团队利用“中国真实进步指数”微观家庭调查的数据,对2016年中国国家级和省级的GPI进行测算,以评估中国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随后,他简单介绍了GPI的账户设置以及各个子指标的测算方法,并展示了全国各地区GPI的测算结果。通过分析比较各地区GPI及其GPI细分项目之间的差异,他分享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如广东、江苏和山东的GPI最高,海南、青海和宁夏的GPI最低;所有省份的GPI都低于GDP,实际经济福利可能被高估;GDP和GPI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PI最高的省份是上海、北京和天津,都位于中国的东部;云南、甘肃等西部省份GPI与GDP最接近。之后,他对上述结论一一作了详细的解释。
最后,张伟总结了他们研究团队在GPI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做了展望。他指出,“中国真实进步指标”微观家庭调查需要扩充微观调查的内容,以衡量能源消耗成本、污染成本和家庭层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开展追踪调查等。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张伟副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张婕讲师分享了以 “在可持续增长中GPI是否是更加合意的指标?——来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证据”为题的学术报告。她结合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阐释了人们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的原因。她指出,GDP存在“只能核算具有正效应的项目”、“忽略了非市场化的经济活动”和“无法核算收入差距”等明显的不足,而GPI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测算指标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另一方面,她谈到,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中国向世界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具有重大意义,但也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十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张婕老师提出了“GPI能否比GDP更好的测度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以及继续探索GPI在政策实践中的作用这一研究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张婕讲师作学术报告
张婕分别梳理了现有对GPI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的结论和该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和方法。她认为,GPI兼顾了经济发展质量,环境可持续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既包含了市场行为又包含了非市场行为,并且测算过程中更精确的识别了当期福利。最后,她向我们分享了该研究的结果。她指出,近年来我国GDP与GPI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GDP与GPI均在省级层面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并且曲线显示以GPI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相较于以GDP为导向的粗放式发展路径而言,“碳达峰”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更少,从下降斜率看,达峰后“碳中和”的速度更快。在对二氧化硫排放的类比研究中,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这表明以GPI测度的高质量发展是更加合意的。
最后,张婕总结到,在碳中和的背景下,GPI显示出了其将环境纳入经济指标体系的优势。同时,她呼吁给予GPI更多的关注,包括进一步推行高质量发展理念,采取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树立先进的政绩观,建立更为合理的考核标准;切实以人民的幸福感为目标发展经济。
博士候选人左玲分享了题为“无酬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研究”的主题报告。她从“谁在做家务?”这个问题出发,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家务劳动现状的数据,抛出了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在持续下降,男性家务劳动的时间国内外有所不同的问题。她指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从群体来看,女性都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且性别差距存在地域差异。随后左玲从性别规范这一宏观层面的文化因素出发,深入分析了为何家务劳动如此分配的原因。她认为,从性别分工来看,家务劳动以女性为主仍将持续很长时间;从地域来看,家务劳动的地区差异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估算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既有助于合理体现女性在家务劳动中的贡献,也有助于从微观个体视角深化对地区协调发展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博士候选人左玲作学术报告
最后,左玲分享了无酬家务劳动经济测算的框架和结果。她指出,从宏观层面来看,无酬家务劳动贡献的经济价值总量可观,应重视其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无酬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在区域间差异显著,为衡量区域间均衡发展提出了再思考。从微观层面来看,女性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着,应该认可女性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的方式,塑造有利于性别平等的文化环境,促进家务劳动分工向更平等的方向转变。
整理 | 薛村 杨沛瑾